本文作者@林茜茜Autumn 初次以一个用户身份参加用户访谈,这种有趣的换位考虑促进其深思现在的用户调查常见存在什么误区?怎么样以用户为中心,却又不唯用户为中心?作者以我们的视角,在这次用户访谈的历程中剖析在用户调查的过程中接触到的三个误区。
误区1:通过问答创建用户画像Alan Cooper提出了Persona这一定义,是真实用户的虚拟代表。
通过调查去知道用户,从每类型型中抽取出典型特点,来形成用户画像。
理论是没错的,但在具体实行中,用户调查太急于为用户分类与贴标签,如此得到的用户特点比较容易片面而不准确。
由于人有很多面,不同时间场所会表现出不一样的自我描述,同时自我认知未必是准确的。
那样该怎么样创建用户画像呢?我觉得比较适合的做法是事先调查。
以社交阅读商品为例,通过用户账号可得知个人资料、加入时间、活跃程度、兴趣点、图书列表及购买状况、社交互联网等。
还可以通过用户的微博、博客等知道更多用户的信息与兴趣。
事先做好使户画像的功课能提升访谈的起点,有所侧重的提问,而不是对用户一无所知。
误区2:调查用户行为而非心理在调查中,我被频频提问一些占比分布,频度统计的问题。
以前作为提问者不感觉如此有哪些问题,今天一一回答才发现,给出的数字那真是拍脑袋。
用过程中没具体统计过时间、频率,只能大概估算普通用户只关注用体验,对统计数字不敏锐就拿阅读商品的用法频率比率来讲吧,并非以商品为维度的,而是以内容为维度的,近期在读什么书决定了近期用哪款商品。
所以呢,最好不问过于量化的问题,假如要量化,用户数据和用户日志更能诚实准确的反应用户行为。
用户调查比起数据,更能反映的不是用户行为,而是用户心理,是用户在做出行为之前的一系列目的、动机、需要、感受、体验,更需要的不是做统计,而是引导用户讲故事。
我觉得如此一些问题能够帮助引导用户讲故事并挖掘其心理:用户是怎么样知道并到达商品的?用户会怎么样向其他人形容商品特征?(自问:用户的形容与商品定位相符么?)对于用户什么功能是must have什么是nice to have?用户在那种情况下想起并找到该商品?用户感知到的与竞品的明显差异是什么?误区3:混淆个性与共性一个用户的特点和想法是个性,不可以代表全体用户。
但一位心理学家说过,越是个人的,越是常见的。
用户调查,正是一门挖掘个体之共性的艺术。
举例来讲,我在调查中提到,找一本书时我会先到字节社找,由于字节社的书可以复制文字做笔记很便捷。
这其实就透露了两个用户心理痛点:做笔记、资源全。
对于商品来讲,大多数用户的must have是共性,假如难以满足这个需要用户就会转而用其他商品了;nice to have是个性,这里面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了,能满足更好,不可以的话也能凑适用。
分辨用户的个性与共性,能让调查结果不止是一家之言,也能挖掘用户的一同特点与常见现象,从而作为商品决策的有力依据。
最后,假如我设计问题来调查自己,我会这么问:
1、我注意到你的阅读列表中有19本书,其中8本购买,11本试读。
能否介绍一下每本书分别是怎么样发现的?(搜索、逛书店、社交推荐、微信账号推荐、参加活动等等)2、和竞品相比,你用这款商品是什么原因什么?竞品有什么特征叫你印象深刻,该商品和竞品分别有什么不足?3、你会向朋友推荐这款商品么?假如会的话,会怎么样形容?4、你在那种情况下,想起并用这款商品?5、演示或描述计划中的新功能,察看什么最让用户感到开心。